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
從“飼料雞”看“扁平足”


    如果你問老饕:『煮一鍋令人垂涎欲滴的麻油雞料理,用“飼料雞”好還是“放山雞”好?』,我想他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:『放山雞!』
    為什麼? 因為“飼料雞”飼養過程受到雞農百般呵護,問暖噓寒,只要身上多了幾兩肉,價格當然多了幾十塊。不過也因“增重為上”,“飼料雞”活動少,成長過程受不到足夠肌力刺激,因而肉質鬆散、肥而油膩。但反觀“放山雞”,活動限制少,任其奔跑活動下,體格自然精壯,肉質紮實不肥、嫩嚼有勁。
    而“飼料雞”與“扁平足”究竟有何關係?不急,我們先來談“扁平足”!

扁平足與足底痛
    大部分的人聽到扁平足,聯想到的第一件事是『免役』!的確,中華民國兵役規定裡提到“足弓角”大於168度即是免役體位,但為什麼嚴重的扁平足可以免役?這其實要回溯到19世紀,當時的美國陸軍記錄發現,約四成的退役士兵主因腳痛無法行軍,而這些退役軍人竟然大部份也是扁平足患者。因此,“扁平足”開始與“無法行軍”劃上等號,從此惡名昭彰的扁平足,漸漸演變成為篩選兵役體位的判定標準。
    但有扁平足的人一定會有腳痛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!後來學者再分析了千位陸軍志願者,卻發現扁平足與腳痛之症狀並無直接關聯。反而是扁平足如合併阿基里斯肌腱過緊,才會有近四分之一患者伴隨足底疼痛症狀。因此對筆者而言,筆者喜歡把“扁平足”視為“足弓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狀態”,就好比人有胖瘦之分,足弓自然也有平凹之別,只要不具症狀或結構異常,並不能以“疾病”去定義扁平足。

 “扁平足”該注意什麼?
   『醫生,我兒子好像是扁平足耶?該穿矯正鞋嗎?』類似的問題,是筆者門診最常聽到的詢問。而筆者一律回答:『請問爸媽,你們是不是扁平足?如果是,你們常腳痛嗎?有穿過矯正鞋嗎?』。有趣的是,大部分因小孩扁平足而前來就診的爸媽們,往往自身即是扁平足,但絕大多數無任何足部不適症狀,也從沒穿過矯正鞋,卻因孩子足底扁平,擔心影響孩童發育而前來就診。
    學理上,這些無症狀之扁平足又稱為“柔性”扁平足,意即扁平之足弓可藉外力而回復足弓之形狀。然而,另一類“硬性”扁平足,意即附加外力也無法改變之足弓型態,雖然只佔少數,但往往合併骨關節異常,因此與足部疼痛有絕對之關聯,而手術矯正往往無可避免。這一類“硬性”扁平足才是需儘早治療之族群;而“足部疼痛”症狀之有無,乃是判斷扁平足患者是否該就醫之重要關鍵。

逐年增多的扁平足?    
    近年因扁平足而被父母帶來就醫的孩童有逐年增多之趨勢。探討病患增多之原因,除因網路普及與相關知識可近性造成父母更易注意外,問題可能在現今父母於孩童養育過程中,過度保護而導致孩童足部接受過少刺激有關。
    正常孩童足弓發育時間自五歲開始,這時孩童開始跑跳,藉由雙腳踩踏高低不同的地面所帶來力量與本體感覺刺激,可以導引足踝內部肌肉發育,因而能發展健全之足弓角度。有趣的是,或許在早先年代,社會建設發展不進步,孩子因此有較多機會赤腳在自然環境下無限制地奔跑嬉戲,讓雙腳感受地面刺激,足弓發育不良的情形也鮮少出現。然而,現今的孩童受到父母過度保護,除了各式精美鞋子限制著小腳丫子,父母更懼怕孩童跌倒而禁止孩子奔跑嬉戲,孩童接受到足部刺激相對減少,足弓發育不良之情況也似乎逐年攀升。這就如 “飼料雞”與“放山雞”之差異,越是在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多限制,過猶不及,帶給孩童發育之影響,往往可能導致我們始料未及之反效果。
    筆者藉由對“扁平足”深入淺出的介紹,除了希望大眾對於這類疾病能有更深刻了解外,更希望洗刷大眾對於這“扁平足”惡名昭彰的錯誤觀念。另外希望提醒父母親注意幼童生長發育過程中,正常關節肌肉承載力量與本體感覺刺激之重要性。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,也歡迎各位父母針對扁平足如仍存有疑惑,骨科及復健科醫師會是解答您疑惑的最好對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