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

進擊的『肥胖』

    或許我們都聽過『肥胖不是病,心寬自然體胖』,但肥胖真的不是病嗎?我們都知道肥胖會招致許多代謝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疾患,但對骨科醫師而言,肥胖卻也是棘手的敵人之一!許多研究已經證實,過度肥胖除了增加關節置換、脊椎減壓等骨科手術之風險,更可能影響相關手術之預後。更有甚者,肥胖,也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、脊椎椎間盤病變的元凶,甚至與骨質疏鬆的發生息息相關,而依據2010美國骨科醫學會建議,減重已被列為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。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性,三餐總充斥高熱量及高脂食物,但熱量消耗性活動卻未若以往頻繁,體重過重之問題,已是現今約三成台灣人不可忽視的隱憂。

    如何避免或是減少肥胖之威脅?其實訣竅無他,『少吃及多動』!

    『少吃』,減少熱量的攝取自然可以從源頭減少脂肪堆積,進而減少肥胖產生。然而,您可能不知道的是,『少吃』也可能是人類長壽的秘訣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靈長類研究中心曾經做過如此實驗,他們嘗試以兩種方式飼養恆河猴,一組維持正常飲食,而另一組則限制其三餐熱量攝取,僅提供這群猴子每餐七分飽飲食。如此持之以恆地飼養這兩群猴子二十年的結果,卻意外發現接受『七分飽』飼養的恆河猴們,除了有較少比例之糖尿病及癌症發生率,在腦部退化及壽命都明顯優於正常飲食組別,如此差異更於2009年發表於『科學』期刊中,受舉世關注。再舉先總統蔣中正為例,我們都知道蔣總統注意養生,最後活到將近90高齡,後人詢問其長壽秘訣,他答道:『少食多得,適可而止』。『少吃』對於健康之重要性,由此可見一斑。

    『多動』,想要擺脫已經堆積於身上的脂肪,藉由運動消耗絕對是最有效之方式。許多研究已證實運動除可以改善身體組成,減少代謝疾病,而運動過程所產生之腦內啡,更有助於紓解壓力並改善精神緊張狀態。然而,有效的有氧運動必需符合『533原則』,即每週運動5次、每次30分鐘、運動時達到心跳每分鐘130下,運動強度最好能達到『流汗』及『微喘』的效果。而對於年紀稍長之病患,適當運動選擇也是重點之一,特別是有關節疾患之長者,應盡量避免重量乘載活動,如跑步、登山或上下階梯等運動,以避免加重關節不適。


    面對『肥胖』,我們該用更正向積極的態度戰勝它。把握『少吃、多動』原則,相信我們都能遠離肥胖的威脅,邁向更健康的人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